2025年岭南学术论坛——数字赋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曹飞丽发布时间:2025-10-30浏览次数:12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数字技术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2025年10月28日,“2025年岭南学术论坛——数字赋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学术论坛”在广东财经大学正心堂成功举办。次论坛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系统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经济学院及广东省数字经济学会联合承办。

来自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的近150专家学者齐聚广州,围绕数字赋能生态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入交流。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广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郑贤操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张凯主持开幕式。

 

 

 

 

 

 

李宜航书记代表研讨会主办方,向承办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及广东省数字经济学会表示衷心感谢。在致辞中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关于“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的重要论述,强调数字经济与绿色低碳发展相辅相成,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治理,是实现“双碳”目标、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关键路径。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善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前瞻眼光和深邃洞见,为数字赋能绿美广东建设建言献策,贡献社科智慧。

 

 

郑贤操书记代表广东财经大学全体师生致欢迎辞,他表示,本次论坛恰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的关键时期,是一场思想碰撞、智慧汇聚的盛会。系统介绍了广东财经大学在数字经济学科建设、科研平台搭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并强调,广财大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融合,希望与会嘉宾分享经验、深化合作,共同把数字技术转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实际成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主旨演讲

在上午的主论坛环节,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张彬高级工程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程华教授,南京林业大学数字林业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孔凡斌教授、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赵秋运研究员、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兆勇高级工程师以及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柴盈教授分别围绕会议主题作主旨演讲。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聂普焱教授和广东财经大学科研部长王方方教授主持主旨演讲。 

张彬高级工程师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我国碳足迹管理工作的政策体系与实践进展。他指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是落实“双碳”目标、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举措。通过对比欧盟CBAM等国际政策,他分析了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并详细解读了国内相关政策部署。在工作进展方面,他重点介绍了核算标准体系建设、碳足迹因子数据库构建、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完善以及多场景推广应用等四方面突破性成果,特别是广东等地的先行先试经验。最后,他提出将从夯实工作基础、加大制度供给、强化部门协同等方面持续推进,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碳足迹管理体系。

 

程华教授在“人工智能时代,平台还能站在舞台中央吗?”报告中指出,AI Agent的兴起正深刻重塑平台经济生态。传统平台以“连接”和“流量”为核心的价值创造模式面临根本性挑战。平台正从舞台中央的“主角”转变为被调用的基础设施,实现从“All in One”生态向“工具化”服务的转型。这一过程并非平台的终结,而是其价值实现方式的重构——正如“皇后杀死皇后”,新一代智能平台正在颠覆传统平台,推动整个经济生态向分布式、智能化方向演进。

 

孔凡斌教授系统阐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他指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从GEP向GDP转化的关键环节,需破解“难度量、难交易、难抵押、难变现”四大瓶颈。基于浙江等地的实证研究,他提出通过核算标准化、市场高效化、制度系统化、区域协同化推进价值转化,并构建了生态共富理论框架,强调数字技术在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中的核心作用。研究证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未来应深化数字赋能,建立健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和市场交易五大机制,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效转化。

 

赵秋运研究员系统阐述了拓展热指数的构建及其在气候-健康-经济交叉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指出,传统高温指标未充分考虑人体真实感受与人口分布差异,提出从“物理高温”转向“生理高温”,并引入人口加权的第四代热指数(PWEHI),更精准评估群体热暴露风险。报告构建了涵盖热暴露、健康效应与经济影响的研究框架,强调极端高温对公共健康、劳动生产与社会经济的系统性冲击,并展望了“星球健康经济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呼吁通过多学科融合推动气候适应与可持续发展。

 

郑兆勇副院长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演进与实践路径。我国自2012年起逐步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框架,明确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并划分公共性、经营性与准公共性生态产品类型。国外案例如澳大利亚大堡礁分区管控、美国湿地银行信用交易等,展示了市场化与多元化补偿机制;国内广东南澳“生态立岛”、湛江红树林碳汇交易等实践,则体现了生态修复、产业融合与金融创新的协同。研究强调,未来需健全法治与评估体系,深化分类试点,推动政府与市场协同,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促。

 

柴盈教授聚焦农业水价改革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纳的激励作用,通过构建跨期决策模型,对比分析了隐性补贴、高水价+事后补贴与高水价+事前补贴三种政策情景。研究发现,水价改革需与补贴政策协同推进,其中事前补贴通过降低初始投资负担,在多数地区能更有效地激励农户采纳节水技术。然而政策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水资源丰裕地区适合事后补贴以侧重长期收益,而初始成本高的地区则更依赖事前补贴以破解短期资金约束。研究建议,政策应结合地区差异,推行反映全成本的高水价并配套精准补贴,以有效促进农业节水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院聂普焱院长

科研部王方方部长

在下午的分论坛环节,论坛共设《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题研讨、数字化绿色化“双化”协同转型、“双碳”目标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数实融合”与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发展7平行分论坛,收稿论文97,其中40篇荣获论文一、二、三等及优秀奖。广东省政府“十五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副主席李惠武出席《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题研讨并发表主题演讲。



本次论坛围绕“数字赋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主题,通过深入研讨,成功汇聚了各方智慧,形成重要共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论坛系统探讨了数字技术在生态治理、低碳发展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为推进美丽广东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面向未来,需以制度创新为根本保障、科技赋能为核心动力,强化二者的系统性整合,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形成良性互动格局,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系提供广东经验与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