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下午,我院于立德楼231会议室,与金融学院、财政税务学院联合开展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沙龙共邀请了两位主题发言人:他们分别是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南岭学者”领军人才、香港RWA产业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数字经济博士生导师郭广珍教授,以及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朱琳老师。郭广珍教授的主题发言是“数字信任的运行机制研究:一个内生产品差异化模型及其实证分析”;朱琳博士的主题发言是“Does U.S.-based Academic Research Enhance Global Market Efficiency?”。我院院长聂普焱教授出席并主持了本次学术沙龙,另外我院柴盈副院长、金融学院郭文伟副院长、财政税务学院钱金保副院长,以及三个学院师生共五十余人参与了此次学术研讨。

首先,郭教授系统展示了他多年来在区块链与数字信任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从区块链的技术本质切入,指出其与传统互联网在解决“双花问题”上的根本差异,并详解了分布式记账、哈希算法、智能合约等关键技术构成。在此基础上,郭教授进一步阐述了数字信任的理论框架,将信任区分为多种类型,并强调区块链所构建的是一种内生、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其作用范围广泛,甚至可将信任“内生化”,使其像学历一样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价值。

为深入剖析区块链信任的经济学意义,郭教授构建了一套严谨的经济学模型。该模型引入区块链后形成包含劳动力、产品与信用市场的双层结构,揭示了因生产者信任差异所导致的产品差异化现象——数字信任投资如同人力资本,会显著影响产品定价与工资水平。在实证层面,研究通过三阶段模型刻画数字信任的转化路径,并创新性地利用京东平台上链与未上链产品的对比数据,进行双重差分检验,结果明确显示消费者对区块链溯源产品存在显著正向反馈,有力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实践价值。
随后,朱琳老师作英文实证论文学术分享,主题为“Does U.S.-based Academic Research Enhance Global Market Efficiency?”(美国本土的学术研究能否提升全球市场效率)。

朱老师的研究始于一个核心背景:当前多数资产定价研究基于美国市场,其成果常被全球各国直接沿用。为此,研究提出了关于其对全球市场有效性、因子表现差异等五个关键问题。朱老师介绍,研究沿用了Kelly (2023)的全球数据集,覆盖38个国家,每个国家包含87个因子,样本期主要覆盖1990年至2020年。研究以论文发表时间为节点,创新性地划分为“样本内”、“样本外”与“发表后”三个阶段,并采用投资组合分析与面板回归的固定效应模型,深入探讨论文发表对各类因子收益的影响。主要研究发现指出,论文发表存在显著的“发表效应”,即发表后会导致全球市场因子收益普遍下降,其中盈利类因子依然有效,而交易摩擦类因子表现最差,且该效应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

在问答环节,与会师生积极参与,围绕主题展开了多角度的讨论。思想的交流不仅深化了大家对区块链技术、数字信任等研究方向的认识,更在观点的碰撞中打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势,激发学术灵感与火花。

沙龙最后,财税学院钱金保副院长做了总结发言。他首先代表参加本次沙龙的师生对郭教授和朱博士的分享表达了真诚的感谢,其次对两位教授的核心观点以及区块链技术对未来经济的影响做了扼要的总结和展望;最后钱院长表示这次沙龙中,两位专家分享给自己的启发,尤其是三个学院师生参与沙龙以及在沙龙中互动的热情,均超出了自己的预期,他真诚邀请三个学院的师生们以后可以继续积极参与类似的沙龙系列活动。

本次联合学术沙龙成功为学院师生搭建了一个开放而前沿的交流平台,不仅有效激发了中青年教师的学术活力,也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展望未来,期待广财经院能持续汇聚更多学术力量,在思想的碰撞中催生创新成果,共同为学院的学科发展与学术繁荣注入持久动能。
撰稿:邱燕纯
初审:刘旗
复审:柴盈
终审:钟雄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