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2025年双百工程宣讲会

发布者:曹飞丽发布时间:2025-10-19浏览次数:10


为帮助学生精准把握双百工程申报关键,经济学院于1018日举办2025年双百工程宣讲会。本次宣讲会覆盖“政策解读-经验分享-互动答疑”三大模块,既是申报指南,更是实战攻略。

宣讲会开场:三大核心环节

本次宣讲会围绕“双百工程申报”核心,设置三大关键环节,同时后续延伸多主题学术分享,全方位助力学生申报:首先由邓洋洋老师解读双百工程官方指南与申报要点,接着四位优秀同学分享从申报到结项的实战经历,最后开启互动提问环节,针对性解决大家的申报困惑。

邓洋洋老师:锚定申报核心,明确项目方向

作为宣讲会的政策解读核心环节,邓洋洋老师围绕双百工程官方要求展开详细讲解。从材料准备的细节、选题范围的边界到提交规范的标准,他都逐一拆解,清晰指出每一步操作中的“得分点”——比如材料需完整体现项目创新性与可行性,同时也明确了“避坑点”——像选题偏离学科方向、提交材料存在格式疏漏等常见问题,让学生对申报流程有了具体且可落地的认知。

此外,他还着重强调了双百工程的核心定位,明确其是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体系中的“基础性、源头性”工作,不仅能为学生搭建科研实践的初始平台,更能为后续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等项目积累经验、奠定基础,让在场学生深刻理解参与双百工程的长远价值。

四位优秀同学实战分享:从申报到结项,干货无保留

1. 黄梓煜:成功案例拆解,找准申报关键

黄梓煜以自身成功立项的经历为切入点,分享“选题-组队-写稿”三大核心步骤的实战技巧。他特别提到,选题时既要贴合当下经济学领域的热点方向,比如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相关议题,又要结合自身的实践优势——比如有调研资源的同学可侧重实证类选题,让在场学生明白“好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同时,他还拆解了申报书撰写的逻辑,建议从项目背景、创新点、实施计划三个维度突出亮点,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清晰的申报路径。

2. 林露童:实践心得复盘,规避执行误区

林露童将分享重点放在项目“执行阶段”,结合自己的实地调研经历,复盘了从前期准备到数据收集的全流程心得。她提醒大家,一定要提前规划调研时间,尤其是涉及线下问卷、企业访谈的项目,需预留充足时间应对突发状况——比如受访者临时改期、数据样本不足等问题。此外,她还分享了团队分工的小技巧,建议根据成员专业优势分配任务,比如让擅长数据分析的同学负责数据整理,文字功底强的同学撰写报告,避免因分工模糊导致效率低下。

3. 罗凯荣:深度理解项目,把握培育逻辑

罗凯荣没有局限于具体操作,而是从“项目本质”出发,解读双百工程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在关联。他认为,参与双百工程不仅是为了拿到立项资格,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锻炼科研思维——比如如何发现真问题、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如何验证假设。同时,他还建议大家多关注学校的科研资助政策,比如项目中期是否有额外经费支持、结项后是否有优秀项目孵化通道,学会最大化利用学校资源,让项目不仅能顺利结项,还能形成可延续的研究成果。

4. 周皓阳:全周期经历梳理,明确结项重点

周皓阳完整梳理了从“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项答辩”的全流程,尤其针对大家关心的“结项难”问题给出具体建议。他强调,结项材料一定要注重逻辑闭环,比如研究结论要与最初的研究目标对应,数据支撑要扎实且可追溯,避免出现“目标与结论脱节”“数据来源不清晰”等问题。在答辩环节,他还分享了PPT制作技巧——页面设计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核心数据与创新点,同时提前模拟答辩场景,熟悉可能被问到的问题,比如“项目的局限性是什么”“后续如何优化”,做到临场不慌。

互动提问环节:针对性答疑,解决申报困惑

宣讲会进入互动环节后,现场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困惑,问题涵盖“选题方向是否可以跨学科”“没有科研经验的低年级学生如何组队”“结项时间节点如何合理分配”等高频痛点。面对这些问题,邓洋洋老师和四位优秀同学结合自身经验逐一解答——比如针对“跨学科选题”,老师表示只要与经济学核心相关、逻辑合理即可,鼓励大家尝试交叉领域;针对“低年级组队”,四位优秀同学建议主动联系有经验的高年级同学,或通过学院社群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这场互动让抽象的“申报指南”变成了可落地的“行动方案”,进一步扫清了学生的申报障碍。

双百筑梦,学术逐光

本次宣讲会为大家铺就了双百工程申报的清晰路径,从政策解读到经验沉淀,从互动答疑到专题延伸,每一处干货都是助力大家学术成长的基石。相信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在这场分享中收获了知识、积攒了经验。

感谢邓洋洋老师的专业解读,感谢四位优秀同学的倾囊相授,也感谢每一位积极参与的同学。作为经济学院的学子,愿我们都能在双百工程的舞台上不断探索、发光发亮,让学术的种子在实践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