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和传承井冈山精神,锤炼青年学子实践才干,2025年8月3日至11日,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张李敏、陈晓珊老师带领“经”彩红脉文旅实践团9名成员,奔赴革命圣地井冈山,参加“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专项行动。成员们以“理论武装+党史学习教育+红色研修+实地调查+课题研究”为核心模式,在红色沃土上追溯革命根脉,感悟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内涵。
专题课堂:在历史回望中筑牢信仰之基
实践团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启红色研学第一课。党史专家钟国华以“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为题开展专题教学,从秋收起义后的战略转移讲到井冈山根据地的星火初燃,从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的探索讲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实践,系统梳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深刻阐释“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等精神内核。
授课中,钟国华讲述的军嫂池煜华的故事尤其令人动容。这位平凡的客家女性以整整70年的守望,践行对革命理想的执着坚守——丈夫参加革命后杳无音信,她独自支撑家庭、等待丈夫归来,直至白发苍苍仍初心不改。“她的等待从来不是被动的期盼,而是用一生守护对革命的信念。这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让我们真正读懂了‘坚定执着’四个字的千钧分量。”实践团成员梁爱诗在课后分享道。
实践团参加“三湾改编”情景教学。成员们模拟推选班委、设计班旗、创作班歌与口号,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历史决策的深远意义,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旧址寻踪:在沉浸体验中触碰革命初心
实践团怀着崇敬的心情探访革命旧址。从八角楼到大井朱毛旧居,斑驳的土墙与历经战火仍挺立的“常青树”,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的艰苦卓绝。在小井红军医院内,130余名重伤员宁死不屈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每一位队员,使大家真切感悟到红军将士为信仰献身的崇高境界。
实践团来到茅坪镇坝上红军村的田埂间体验“红军的一天”。成员们在崎岖山路上辨认草药,走进村民家中劈柴、生火、做红军餐,深刻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在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坚守初心、艰苦奋斗的坚定信念。
薪火相传:从家风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期间,成员们走进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深切缅怀革命先烈,感悟革命精神的厚重传承。在陵园内,成员们拾级而上,来到纪念堂前。全体成员庄严肃立,向长眠于此的4.8万余名革命英烈敬献花圈。整理好缎带后,成员们举起右拳,庄严重温入团誓词,誓言庄重有力,彰显着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定决心。
革命后代的亲身讲述,为历史增添了鲜活的注脚。在教育基地,实践团参与“致敬・传承——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访谈教育活动。革命后代芦继兵讲述了父母作为十八军第一批进藏老兵,投身西藏解放事业的经历。他的父母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克服高原反应、物资匮乏等重重困难,为西藏的和平解放与建设贡献了力量。
图8 革命后代芦继兵讲述父母作为十八军第一批进藏老兵投身西藏解放事业的经历
张旅天则分享了幼时跟随父亲张蕴钰在马兰生活的往事。他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了当年那批肩负特殊任务的建设者们,在马兰这片土地上扎根奋斗、默默奉献的场景,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难、矢志不渝的精神。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成员们深受触动,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传承红色血脉、接续奋斗的重要意义,坚定了在新征程上奋勇前行的信念。
图9 革命后代张旅天讲述肩负特殊任务的建设者在马兰扎根奋斗的故事
此次井冈山之行,成员们加深了对井冈山精神的理解与内化,促使了实践收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未来,“经”彩红脉文旅实践团将持续以井冈山精神为引领,把红色研学中汲取的奋进力量转化为实践动能,创新探索红色基因传承路径,并积极开拓劳动教育新范式,以青年担当、青春智慧投身实践,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