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李俊:广东发展海洋经济面临三大红利叠加的难得机遇

发布者:崔宇发布时间:2023-11-09浏览次数:13

本篇新闻文章来源:南方网

张彦瑾 许萌萌



开栏语


中国是海洋大国。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以及分布在广阔海域上的1963个岛屿。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6月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

沿着领袖嘱托的蔚蓝坐标,满载勇立潮头的信心荣光,今年以来,广东各地开辟出一条又一条向海图强、依海而兴的“航线”,共同鼓起落实海洋强省战略的“风帆”,为广东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增添“蓝色动力”。

为了深入展现新时代“海上新广东”故事,更好地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10月30日至11月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南方新闻网、GDToday新闻网承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联合100多名中央和省市重点网络媒体记者以及相关海洋经济领域专家学者、知名网络达人、自媒体创作者等,分东、西、中三条线路探访调研广东14个沿海城市。南方日报、南方网、南方+、粤学习客户端即日起推出“强信心 稳预期 促发展”系列报道之“向海图强·广东观察”,敬请垂注。

南方网讯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南方新闻网、GDToday新闻网承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圆满举行。由央媒、省内外媒体、境外媒体以及专家、大V等组成超100人的采访团,在7天时间内深入走进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潮州、揭阳14个地市,行程共跨越4000公里海岸线。

广东海洋经济目前发展现状如何?面临哪些机遇?针对上述问题,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记者采访了随团专家——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俊。他认为,目前,广东发展海洋经济面临三大红利叠加的难得机遇,且未来几年,广东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将进入“井喷期”。

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

目前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如何?调研过程中,哪个沿海地市或者哪些产业印象比较深刻?

李俊:

参观过东莞、深圳、惠州等沿海地市,有这样几个感受:

一是各地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及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基于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布局发展海洋经济。

二是重视海洋经济顶层设计和投资软硬环境建设,真正做到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三是重视海洋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集群,促进上、中、下游关联企业的协同共振。

四是重视引进头部企业,充分发挥头部企业对同类企业和关联企业的示范带动引领作用。

五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绿色发展理念,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支持企业发展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

总体上看,目前广东沿海地市发展海洋经济行动迅速、大招频出、成效明显。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沿海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蓝色引擎”。比较而言,海上风电产业的布局发展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

广东是全国海洋经济第一大省,也是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使命。广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着哪些机遇?

李俊:

广东发展海洋经济面临三大红利叠加的难得机遇。

首先是政策带来的红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这次调研广东6个沿海地市的情况来看,各地市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海洋经济政策供给、为涉海市场主体对接搭建平台、完善产业园区配套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鼓励支持海洋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技术赋能带来的红利。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各海洋产业部门也引进了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丰富了海洋经济的维度,拓展了海洋经济的空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广东科技赋能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

第三是区域分工合作带来的红利。《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北部湾经济区等区域有效合作,共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区域间的分工合作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搭建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

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广东有哪些优势条件

李俊:

广东发展海洋经济最为显著的优势有三点:

一是海洋资源优势。广东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度全国第一,海域面积全国第二,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极为丰富,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

二是涉海市场主体和海洋科技优势。根据《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2022年全省涉海市场主体中,仅涉海“四上”企业*就多达6420家。2022年,全省在海洋渔业、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油气及矿产、海洋药物等领域专利公开数19375项,形成了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国产化技术和装备。涉海市场主体的不断壮大和海洋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能。

三是政策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双区”叠加“双合作区”,将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和发展红利,对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从而助力广东海洋经济发展。

广东发展海洋经济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海洋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海洋资源粗放式利用现象有待改善、海洋综合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

广东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未来还可以朝哪些方向努力?

李俊:

近年来,广东海上风电产业具有布局广、发展快、集聚程度高、创新性强等特点。一大批海上风电项目沿着广东海岸线布局落地,汕头、揭阳、汕尾、阳江、湛江、惠州、珠海均已成为海洋风电产业重镇。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2年,广东累计建成投产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791万千瓦,占全国的26%。2022年,全省风力发电量为273.8亿千瓦时。

风电装备业加快在广东沿海集聚,如全国首个“四个一体化”(研发设计一体化、工艺流程一体化、生产制造一体化、检测认证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已落户汕头市濠江区。金风科技、德力佳、中车永济电机、中材科技等全球海上风电价值链龙头企业落子其中。明阳整机、明阳叶片、金风整机等44个总投资约460亿元的装备制造产业项目落户阳江,未来将形成全省乃至全国风电装备制造规模最大的集聚区。

一批具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海上风电装备纷纷亮相,如中国首台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国内首台12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落户阳江海上风电场,国内第一座油电混合动力自航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精铟 03”、全球首艘新一代2000吨级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在广东交付投运等。

《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到,要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打造万亿新能源产业集群。未来几年,广东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将进入“井喷期”。

根据广东省相关规划,接下来广东将在这样几个方面继续发力:一是进一步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壮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重点引进或鼓励收购新型材料、主轴承、齿轮箱、海上升压站、施工船机运维设备等产业链企业;二是继续推动海上风电项目规模化开发;三是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开发与海洋牧场、海上制氢、观光旅游等融合发展;四是重点开展低风速、大容量、抗台风、防盐雾风电机组研发制造,加快漂浮式风机基础、柔性直流送出等关键技术转化运用。

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

广东发展海洋经济是否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李俊:

会的。一方面,海洋产业新增项目投资和已有项目扩大投资会增加固定资本形成,从而能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揭阳地区生产总值以8%的同比增速成为广东全省最大的“黑马”,与其绿色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海洋产业可以通过“关联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其他领域经济发展。

“关联效应”是指一个产业与其上、下游产业及其他支持性产业的关系。如海洋工程、海洋资源开发往往具有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这就对融资、风险规避等产生需求,因而促进海洋融资、保险、海洋工程设备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溢出效应”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经济主体,却没有给予相应支付或得到相应补偿。如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带来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等外部规模经济,导致以石化产品为生产投入品的行业生产成本节约和市场竞争力提高。

投资的有效与否、产业“关联效应”“溢出效应”的大小,也是广东布局发展海洋产业时一个极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 备注:

“四上”企业是现阶段我国统计工作实践中对达到一定规模、资质或限额的法人单位的一种习惯称谓。包括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


总策划:侯小军

总统筹:金强 张纯青

策 划:李琳 袁佩如 朱景

采 写:张彦瑾 许萌萌

执 行:苏若倩 韩薇 曾文宇 欧文恒 刘玉倩 张涵青

设 计:李江锐 张琪达 杨晨悦 汪婉莹

校 对:陈学德

编辑:陈雨昀   责任编辑:林涛